心理学:永远不要帮助一个,落难的朋友
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语人无二三。——宋朝·方岳《别子才子令》
生活中,人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时候。
当你身边的朋友深陷困境之中,你或许会出于好心,拉对方一把。
但是,最好不要这样做。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之中,你的朋友不但不会感激你,而且还会埋怨你。
那么,从心理学角度看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?
情绪感染(emotional contagion)
情绪感染(emotional contagion)最早由麦独孤提出,强调“通过基本的共鸣反应而产生的对情绪的直接感应”。
Hatfield对情绪感染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:
他认为,情绪感染是把握(体验、表达)他人情绪(包括对他人情绪的主观感受、评价、行为趋向以及特定行为的方面)。

现实中,遇到落难的朋友,大家难免会出于情义帮对方一把。
但是,对方的需求可能不止这一点。通常在这时,你会感到窘迫。
你会发现对方不但不领情,还因为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全的将对方从困难中拉出来,对方甚至会对你产生失望。
当你给了对方帮助,会使对方对你有更多的依赖和期待,如果你没有继续满足他的期待,将令对方认为你不可靠,并且出现强烈的挫败感。
心理学家曾说,人会不断的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、声音、姿势和特定行为,且这种模仿是无意识的、也不需要意识的参与。
这是由人体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指令完成的。
但模仿机制也会加强情绪的感染。
个体倾向于用情绪模仿的方式来感染周围的人。

因此,在你周围的朋友落难时,他们会时不时地向你诉苦。
长期下来,这样的情绪会直接影响你。
而你则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分析,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对方,而不是一时冲动。
打击对方自尊心
据国内外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,人际信任高低与自尊强弱表现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。
也有另外的调查研究显示,人际信任与自尊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,
自尊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。
大多数人在遇到困难的生活,纵然日子过得艰难,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是不愿意让旁人看到自己窘迫的一面。
他们宁愿自己咬紧牙关,苦一点的挺过去,依靠着自身的力量走出困境,保护自身的尊严。

在这种时候,你若冒失地去给予对方帮助,不但不会有任何好感,反而会直接伤害到对方敏感的内心,让他觉得自己没有面子、降低自尊心。
在今后的生活中,他甚至不会再和你往来。
所以,在帮助对方之前,还需了解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帮助。
若对方没有明确向你表示自己需要帮忙,你就不需冒然打乱他的生活节奏。
有些人更在乎旁人对自己的看法,在乎自己给旁人留下的印象,也就是更在乎自己的“面子”。

对方容易得寸进尺
常言道:“帮急不帮穷,帮困不帮懒。”
助人为乐是一种传统美德,要弘扬、要传承。
但在现实生活中,好心不得好报,帮忙帮成仇人,甚至恩将仇报的事例比比皆是。
帮忙原本是自愿的,但帮助的时间长了,就会帮成责任义务,似乎是差他们的债。
最典型的例子是“爱心馒头”。
据新闻报道某市李女士,看到环卫工人扫雪辛苦,就免费为环卫工人发放馒头,坚持了40多天,但最后环卫工人领馒头遭拒后,破口大骂店主。
好心不得好报,店主“做了好事还不讨好,甚至挨了骂”。
店主觉得寒心,馒头店最后摘下了爱心招牌,不想“再招惹更多是非。”

帮忙帮成义务,帮成债务人,帮成仇人,像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的每个角落都随时在发生。
或许我们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,或者正在发生,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而已。
最开始时,你可能是出于善意或同情,去帮助那个落难的人。
但对方更有可能看重了这一点,对你的帮助产生依赖,甚至得寸进尺,希望能够得到你更多的帮助。
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,若对方对你的要求像一个深渊,长期下来,你不仅不但很难帮助对方,反而与对方一起陷入深渊,到最后,原本友好的关系反目成仇。
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7758.org/?id=17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